青山延绵起伏,绿水蜿蜒流淌,地处彩云之南的红河州不仅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还聚居着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同胞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和谐共生。
近年来,红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相连,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各族群众在携手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绚丽画卷。
传承智慧,共筑和美生态家园
在元阳县的群山中,52岁的护林员罗簸坚背着水壶,踏上熟悉的巡山路。他每次巡山都要走十多公里,这条山路他走了30年,穿坏了80余双鞋,巡护里程超3万公里。“荒山披绿才能让水脉重生,我们各族‘守林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护着整个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水源根基,如今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罗簸坚的话语里,满是各民族携手护绿的骄傲。

护林员罗簸坚在巡山
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杰作,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璀璨结晶。哈尼族群众遵循自然规律,巧妙地利用地形、气候和水资源,创造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滋养了一方土地,更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载体,见证着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的和谐共处与相互交融。
在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红河州以生态为纽带,凝聚起各民族的强大合力。通过举办“开秧门”文化节、设立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和展示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深厚魅力与丰富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团结意识在实践中深深扎根,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哈尼梯田 胡艳辉 摄
红河州还积极推动现代生态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梯田的灌溉管理中,既传承了传统的“木刻分水”智慧,又引入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和科学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既保护了梯田的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让哈尼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其他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各民族心手相牵、共同守护家园的生动见证。
生态惠民,夯实团结物质基础
红河州在生态治理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理念,让生态治理成果如涓涓细流,润泽各族群众的心田。通过实现生态“增绿”与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进一步拉紧了民族团结的纽带,为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村民采摘茶叶
春日里的绿春县,漫山茶叶如碧色绸缎铺展在山间,各族茶农穿梭其间,指尖在茶芽间灵动翻飞。近年来,绿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香辛料、坚果等绿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5.66万亩,年产值6.5亿元,带动15万茶农增收致富。“以前我们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现在县里引导我们发展茶叶产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提高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茶农卢馨悦满脸笑容地说道。

村民采摘芒果
七月的红河干热河谷,骄阳似火,万亩芒果林披上“黄金甲”,曾经的荒山秃岭已华丽转身为如今的花果满园。“采摘季每天最少有30余人干活,高峰期要七八十个,都是附近村寨的乡亲。”据红河县柏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柏会兰介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技术指导”模式,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不少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群众。正在果园忙碌的村民瞿言博笑着说:“一天能采摘400余斤芒果,收入100余元,还管三顿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据统计,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月均增收超2000元,这颗凝聚着各族群众智慧与汗水的“幸福果”,不仅鼓起了大家的口袋,而且温暖了人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得越发绚烂。红河州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中,深刻体会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植绿护绿,种下团结共进希望
近年来,“各族群众携手植绿护绿”行动在红河州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的义务植树节,都成为各族群众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盛大节日,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美好景象。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普通民众也纷纷带着家人,踊跃投身到植树活动中。大家不分民族、不分职业,齐心协力为家园增添绿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生态环境”的深刻理念。

开展植树活动
石屏县的植树现场,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在县林草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分工明确、默契配合,认真完成挖土回填、栽树定植、浇定根水等每一道工序,种下了一棵棵象征着团结与希望的树苗。现场井然有序,处处洋溢着热烈、和谐、友爱的氛围,各族群众在劳动中增进了感情。
“参加植树节活动,我们青年志愿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团结共进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共青团石屏县委副书记李佳玲表示,“我们团县委将继续发挥团结引领作用,组织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到生态文明宣传、异龙湖保护治理、植绿护绿等行动中来,为建设绿美石屏贡献更多的青年力量。”

元阳县群山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全州各族群众心中,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2024年,全州完成营造林53万亩、居全省第1,修复红河哀牢山与岩溶断陷盆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9500余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9.72%。在植绿护绿的实践中,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知识普及,共赴绿色和谐生活
在红河州,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主题活动成为促进各民族群众对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大家不分民族,携手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
“阿姨,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在市区人流密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过往群众发放5000 余份环保宣传手册、折页,内容涵盖环保生活小窍门、绿色出行倡议、垃圾分类指南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个旧市志愿者向群众发放环保宣传物料
“我们采用展板展示、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展现近年来个旧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倡导广大市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据红河州生态环境局个旧分局职工李海介绍,现场的宣传展板涵盖了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等丰富内容,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学习。
红河州紧紧抓住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并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保护主题活动。蒙自市建设者之家志愿者向现场群众详细讲解“六五环境日”的由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措施;屏边县组织民族小学和田心小学学生开展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为学生播放生态保护宣传动画,讲解生态保护小知识,鼓励大家争当环保小卫士;建水县组织党员干部对云龙山桃园段松树林、村级干道开展清理活动,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河口县志愿者向市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参加了世界环境日活动,我对生态文明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将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河口县市民江妍筱说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在红河州各族群众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进一步扩大了生态理念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
在红河州
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
宛如一对紧密相连的翅膀
相互促进、共同翱翔
通过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坚定不移地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这片土地上的
山更绿、水更清、人更亲
共同谱写
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进步的
崭新篇章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