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四川”:建设新型传播服务体系,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19 08:52:00

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

近年来,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视听产业已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4月18日,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视听产业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特别邀请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围绕“加快建设‘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时代浪潮下的战略抉择

打造“一平台三品牌”

“视听四川”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大势所趋、改革所向、发展所需、职责所在。在“无视听,不网络”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格局,“视听四川”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媒体自身的变革,更是一项构建“大视听”产业生态的系统工程,连接着党和政府的宣传主阵地、亿万用户的日常需求、数字化转型场景和四川文化国际传播窗口。

“视听四川”肩负着重要使命,它旨在构建一个多源供给、多元表达、多端触达的新型传播服务体系,既要让声音传得远,也要让画面落得下;既要让正能量满屏,也要让主流价值出圈。这一概念的提出,完美契合了全省乃至全国关于文化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从2023年提出系统构想,到2024年被纳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年度工作要点,再到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将其明确写入《决定》,这充分彰显了“视听四川”不仅是广播电视系统自身的改革创新项目,更是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的重要战略工程、文化工程、产业工程。

“一平台三品牌”是“视听四川”建设的核心抓手。“视听四川”平台作为综合性新型传播服务平台,具备内容汇聚、数据分析、智能分发、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目标是成为主流价值的传播中枢、视听内容的流量入口和人民群众的视听服务平台。

“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个品牌,分别聚焦国内网络视听传播、国际文化传播和影视制作服务,构成内宣、外宣、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传播布局,通过不同的用户画像、内容风格和分发策略触达受众。其中,“百部川扬”网络视听传播活动开展以来,已征集作品超9000部,全网传播量超过200亿次,未来将从“作品征集”向“IP孵化”升级,推动形成“选题引导+人才培养+平台推广”的闭环机制;“神秘蜀韵”则通过海外账号和合作平台,围绕海外观众感兴趣的“熊猫+自然”“美食+烟火”“古蜀文化”等内容进行精准传播。

这三个品牌相互配合,与“视听四川”平台一体运行,共同为内容供给提供有力支撑。从用户角度来看,“视听四川”平台是总入口,“百部川扬”对应主流用户,“拍在四川”服务产业人群,“神秘蜀韵”面向国际受众,通过在平台内设立专区和支持品牌独立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实现了聚合又分众的传播策略。

技术与产业双轮驱动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视听四川”建设的过程中,技术和产业是两大关键支撑。在技术层面,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可计算、可调度、可监管”的基础设施,依托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AI生成、超高清、沉浸式技术在内容创作、平台推荐、终端交互中的深度应用。产业方面,以“平台+内容+服务”一体化生态为目标,如“拍在四川”平台模块化服务剧组,实现“一站式对接”;又比如“百部川扬”孵化IP作品,推动内容与多产业融合。技术赋能让普通观众切实受益,接入了“视听四川”平台的新型播出终端可推送民生服务短片和应急广播信息,并根据用户兴趣推荐内容。同时,“视听四川”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兼顾自主稳定安全、可复制、可扩展和融合发展,不是建一个孤岛系统,而是建一套可服务全行业、可嫁接市州的平台能力系统,并且还与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合攻关核心技术。

优质内容始终是广电的核心竞争力,在“视听四川”的整体布局中,内容创作占据着核心地位。李晓骏局长强调,“视听四川”建得再好,没有好内容,就像搭好了舞台却没有节目。四川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缺好题材、不缺好故事,关键是讲得动人、讲得好听、讲得走心。

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充足素材,通过讲“正在发生”的四川故事、拓展内容“新赛道”、构建创作机制生态等路径,推动高质量内容产出。火爆的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便是生动案例,而“百部川扬”工程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带动基层创作者发展。从创作者视角来看,四川视听内容具有显著优势,题材广泛,涵盖历史、自然、人文、时代等多个领域;语言亲切,方言短剧、小品视频更具生活气息;创作力量雄厚,拥有庞大的基层创作队伍、富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队伍以及活跃的“视听新青年”群体。可以说,“视听四川”不是靠技术和平台“空转”,而是真正围绕内容“实转”。

跨领域融合发展新态势

政策制度保驾护航

在推动“视听四川”平台和品牌建设的同时,四川提出了“大视听”产业的概念,这一概念不局限于传统广电的范畴,而是拓展到技术、文化、消费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跨领域、跨行业、跨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从“内容产业”走向“现代服务产业”,目标是内容+技术+平台+消费+服务的全链条整合,形成“内容为核、平台为体、技术为翼、产业为根”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从“行业驱动”走向“场景驱动”,视听产业在文旅、教育、政务、社区服务等多领域延伸,例如“拍在四川”已经从服务剧组拍摄,扩展到了与文旅、地方宣传的深度融合。从“线性传播”走向“交互消费”,既要做好播出端的智能推荐,也要重视用户在“参与式叙事”“沉浸式体验”中的创造力和消费力,例如探索微短剧+数字藏品等新型业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消费型经济生态”。

在产业升级方面,成都高新区围绕AI + 视听打造智能媒体、动漫影视产业链,郫都区依托科教资源和国家级平台推动虚拟制作、动画渲染、视听科普等细分赛道发展,这些都是市州的典型成功经验。政府在打造大视听产业生态中扮演着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规划引导、要素统筹、政策供给,设规则、造环境、优服务,为企业搭台、让企业唱戏。

在政策制度保障上,“视听四川”强化政策引导,构建支持体系,出台指导意见,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明确平台管理机制,调动市州参与积极性,并探索市场化运营;夯实队伍基础,激发创新动能,在实践中培养各类人才。未来,“视听四川”的服务类功能将向养老、教育、生活等方向拓展,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嵌入智慧城市建设场景。

展望未来,李晓骏局长表示,“视听四川”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计划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四川走向文化强省的核心平台和重要标志。这一体系建成后,将整合内容、资源和传播力,改变传播逻辑,让“内容服务”真正成为四川文化发展的主动脉。要让“视听四川”成为主流舆论的主阵地、数字文化的新标杆、产业融合的新引擎和人民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视听四川”正处于“基础能力夯实阶段”,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同时,短视频、纪录片等内容更易出海,“视听四川”也积极与青年群体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参与创作,探索设立扶持专项,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建设。“视听四川”的建设,不仅仅是一次产业革新,更是一次思维模式、治理模式和文化理念的全面跃升,是四川在文化领域的一次深度变革,有望为全国视听产业发展提供成功范例。

图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