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锤敲响的时代强音——苗族银饰传承人张谨的匠心之路

2025-04-26 11:14:00

晨雾缭绕的黔东南苗岭深处,叮叮当当的银锤声穿越千年时光,在吊脚楼间回荡。这声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也见证了一位苗族女性打破传统桎梏、用银锤敲开致富之门的传奇故事。张谨,这位从黄平县偏远山区走出的苗族银匠,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苗族银饰焕发新生,更让这项非遗技艺成为照亮山乡的致富明灯。

贵州省民族银饰艺术大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谨

打破千年陈规的银锤

在黄平县的一个银匠世家,年幼的张谨常常偷偷模仿父亲,在废弃的银料上刻下蝴蝶纹样。“银锤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父亲甚至将工具锁进柜子,严令禁止女儿触碰这门“男人的手艺”。但倔强的小女孩默默记下了每一道工序,那些银光闪闪的纹样在她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小时候的张谨

2002年,张谨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2003年深冬的一次家访,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泥泞山路上,她送学生小美回到破旧的木屋,看到老人为招待客人,竟劈开了珍藏多年的银匠木墩。“留着也没用”这句话刺痛了她的心。更让她震撼的是一次“画出你的梦想”为主题的美术课上,孩子们画出的不是童话世界,而是“爸爸妈妈回家坐的绿皮火车、大巴车”。那一刻,张谨明白: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不再留守,就必须让家乡的手艺变成能攥在手里的希望。

2004年,她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回到家中学习银饰技艺。当把孩子们的画交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沉默良久,终于打开了那个锁着工具的柜子——千年陈规,在这一刻被打破。面对父亲最初的反对和村民的质疑,这个倔强的苗家女子用四年时间证明:银锤不该有性别之分。

从12平方米作坊到世界舞台

2008年,揣着6000元积蓄的张谨在贵阳青岩古镇租下一间12平方米的破旧店面。白天看店,晚上在漏风的老宅里继续敲打银饰。“老鼠在房梁上跑,我握着银锤就在想:这是给孩子们的新书包,是给乡亲们的新房。”创业初期,传统银饰因款式陈旧无人问津,张谨敏锐地意识到:传承不是复制,必须让老手艺接住时代的目光。

青岩古镇不足12平方米小店

她大胆创新,将苗族的龙纹、凤纹与现代简约风格融合,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银饰。这一创举让她一炮而红,订单如雪花般飞来。随着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她的银饰作坊逐渐壮大,吸引了众多学徒前来学习。

2019年深冬,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张谨带着徒弟和200多件融合苗绣、蜡染、织锦的创新银饰惊艳亮相。德国设计师用放大镜端详银镯内侧暗藏的苗语祝词,观众为银衣片在灯光下碎成流动的星河而惊叹。这一刻,张谨明白:“老手艺的根须深扎在家乡,但枝叶理当在更广阔的天空舒展。”

银光里的乡村振兴

如今张谨的工作坊,图为学生作品展示

在张谨的工作坊里,改变的不只是银饰的样式,更是数百个家庭的命运。曾经在沿海工厂流水线上麻木操作的青年,如今在家乡的银饰工作台前找到了人生价值;曾经只有春节才能团聚的家庭,现在每天都能共享天伦之乐。

名方是张谨2011年收的学徒,从沿海工厂回乡学习银饰技艺后,短短几年间便建起了新房。“从四面漏风的矮小木屋到合家欢聚的四合院落,一锤一錾间,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却也托举起了不再漂泊的日子。”这样的故事在张谨的工坊里不断上演。据统计,她已让100多对夫妻结束跨省打工的分居生活,200位空巢老人重享天伦,400多个孩子不再只有春节才能见到父母。

校企合作的3D打印银饰

如今,张谨的工作室与多所高校共建数字工艺实验室,年轻的00后设计师们正用3D打印技术为古老银饰编织新羽翼。这把跟随她21年的银锤,敲碎了性别偏见,锻造了山乡希望,更让苗族银饰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匠心即乡心

2020年,张谨荣获“贵州民族银饰艺术大师”称号。捧着烫金证书,她想起父亲的话:“一锤一音都是祖先在说话。”在她看来,银锤敲打的不只是银饰,更是一个民族的乡愁密码。“匠心不是固执地重复,是让老手艺接住时代眼泪的温柔。”

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

从偷学手艺的苗家少女,到非遗传承的领军人物,张谨用一把银锤敲出了三条路:一条打破偏见的觉醒之路,一条让乡愁落地的致富之路,一条让传统走向世界的创新之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要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照亮生活。

张谨的希望之锤

“手里有锤,就能敲开困境;心中有爱,就能守住乡愁;眼里有光,就能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响着属于自己的交响。”这是张谨对年轻一代的寄语,也是她二十余年匠心之路的最好注脚。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这样的匠人精神正汇聚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力量,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图片由张谨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