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戎装虽解志犹在,本色不改谱新篇

2025-08-22 08:43:00

在河南省济源示范区,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李卫东。他以军人的坚韧与担当,在退役后的新征程上,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深刻内涵。

思政引领:坚定信念,筑牢忠诚之基

转业14年来,李卫东始终将政治学习摆在首位,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他的思想、政治和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八项规定。他以清正廉洁、敬业务实的作风,秉持着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军人本色,将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不断提升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能力和水平,为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色不改:冲锋一线,彰显责任担当

扎根基层,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李卫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济源大峪镇三岔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从机关到乡村,他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期间,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实干创造实绩,用真情联系群众。他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招商引资,争取200万元资金建设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使三岔河村村集体收入在2019年突破50万元。同时,他积极争取资金改善民生,修建4.8公里组组通道路,解决了300余名群众出行难题;投资122万元修建9个居民组饮水管道,让全村吃水不再难;修建5座塘堰坝,缓解了200余名群众灌溉问题;投入47万元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并捐赠3万元办公家具。如今的三岔河村,发展蒸蒸日上,环境宜居宜人,李卫东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大胆创新,开展“认亲”活动

济源作为革命老区,烈士陵园安葬着824名烈士,其中部分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后人、籍贯和姓名。为了让烈士不再孤单,李卫东大胆创新,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守护英烈·认亲祭扫——让烈士不再孤单”活动。通过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生、家长、退役军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与447名无名烈士和长期无亲人实地祭扫的烈士结对认亲,让烈士墓前鲜花常在、墓碑常亮、悲思长存。这一活动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宣传报道,2022年3月,其经验还在全省推广,成为弘扬英烈精神的典范。

用心用情,弘扬英烈精神

为充分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阵地作用,李卫东与工作人员深入散葬烈士家中,动员家属将散葬烈士集中迁葬。历时2个月,在尊重烈士家属意愿的基础上,将35位散葬烈士集中迁移到烈士陵园统一管护,并举行了散葬烈士集中迁葬仪式,实现了“应迁尽迁,集中管护”。对于不能集中迁葬的,与家属、责任镇(街道)签订三方管理协议。同时,他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2021年,济源烈士陵园在河南省烈士纪念设施申报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省级烈士纪念设施。

赤子情怀:铁骨柔情,传递温暖力量

守护战友遗孤二十余载

李卫东与战友毛毛的父亲曾在同一部队服役,战友转业回乡后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当时毛毛年仅7岁。李卫东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毛毛的责任,从学业到工作,再到婚事,他始终忙前忙后,给予毛毛无微不至的关怀。毛毛遇到困惑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爸爸”。毛毛感慨地说:“感谢‘爸爸’二十多年来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感谢他对我精神上的引领,我要像他一样,做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的男子汉。”

投身公益,展现军人风采

2021年1月,“济源市军魂退役军人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李卫东任服务中心特别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志愿者们积极开展抢险救灾、疫情防控、走访慰问退役军人、七一升旗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等公益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达800人次。2021年7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李卫东带领26名“勇士”驰援新乡卫辉市,累计救援转移受灾群众600余人,救援车辆50余辆,参与其他救援事项100余项,充分展现了退役军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独特优势和济源军魂志愿服务的硬核担当。2021年8月,2名志愿者被评为“河南省防汛救灾身边好人”;12月,服务中心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此外,他还组建了“军魂”健走队,目前已有10多支分队1000余人,遍及乡镇,成为引领济源“全民健身”的“绿色”风潮。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岁月流逝,本色不改。李卫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书写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忠诚和担当。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必将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济源退役军人工作和公益事业发光发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精神的标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