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传来佳话。凭借明星品种“众信麦998”在市场上建立良好声誉的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其经由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搭载诱变成功的SP1代种子,免费提供给业界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太空航天诱变育种研究。此举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领域首次以“开源”模式推动核心技术共享,旨在加速突破性品种选育,助力种业振兴。
8月26日,由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一麦众承”小麦种质资源交流暨育种研讨会在邯郸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育种专家齐聚一堂,共商科技育种发展大计。会上,20余家育种企业与河北众人信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关于共同开展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协议》,众人信公司(甲方)将无偿向合作单位(乙方)提供5000粒珍贵的“航天众信麦998 SP1代种子”,专门用于种质资源创新、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相关前沿研究。航天诱变技术是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此次合作旨在汇聚行业力量,深度挖掘太空环境的诱变潜力,以期加速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的诞生。
河北众人信公司总裁李海平在研讨会上提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芯片”不应被锁在保险柜,只有开放共享,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协议条款深刻体现了互利共赢与责任共担的原则,众人信公司不仅免费提供稀缺的航天诱变材料,还承诺在特定情况下共享知识产权,并有权了解材料的利用进展及进行田间考察。合作单位则承诺将材料仅限于自身研发,不得转赠第三方,并有义务定期反馈研究进展。最为难得的是,协议明确规定:利用该材料育成的新品种,品种权归研发方(乙方)所有,众人信公司仅要求在被认定为第二育种单位、在成果中注明材料来源,并根据贡献情况共享荣誉(如论文、奖项署名)及象征性的收益分成。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合作伙伴的研发积极性,同时保障了原始创新得到应有尊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阳博士指出,众人信公司此举打破了种业研究中常见的技术壁垒,将宝贵的航天育种资源向行业开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源”创新模式。这不仅能加速种质资源的流通与利用效率,避免重复研究投入,更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共同体,对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众人信的“开源育种”模式,为破解种质资源垄断难题提供了邯郸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郑炜君表示,众人信公司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其“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将企业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大局。这份协议不仅是一纸商业合同,更是一份充满情怀的行业倡议书,有望开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协同创新、共克难关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宁学岭 通讯员 李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