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潮涌,新区向海强。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于9月7日至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作为国家批准山东保留举办的3个省部级论坛之一,此次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新区举办,是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经略海洋久久为功的肯定,也为其链接全球优质资源、拓展蓝色经济合作、促引海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海洋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机会。
从蔚蓝到未来,这是新时代给予西海岸的新命题、新机遇。
作为肩负“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使命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可谓不负众望。2024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分别占青岛市、山东省、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0.6%、11.8%、2%,从产业升级、全球合作到政策保障,全方位构筑蓝色发展新高地。
以海洋为纽带,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立于潮头之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必将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坚定扛起“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和合共赢
作为省部级论坛之一,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继2024年首次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与“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升级后,第二次成功举办,这标志着论坛进入常态化、机制化运作新阶段。
通过部省市区四级联动,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联合国相关机构及涉海国际组织代表密集参会,将山东实践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山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
而作为山东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肩负重任,踔厉前行。
今年是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办的第二年,无论是来自全球海洋领域的嘉宾还是办会内容和规模,都得到进一步扩容。
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涉海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等嘉宾齐聚,重点聚焦海洋经济、科技、综合治理、文化等领域,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深耕蔚蓝,共谋海洋繁荣。

本次论坛设立“1+1+4+5”11个板块活动,覆盖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相关议题,以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治理、绿色航运转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深海资源开发、海洋青年人才培育等方向。
开幕式上,多项重要成果集中发布,为国际海洋发展合作再添基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维达尔·海尔格森宣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首个城市合作平台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为全球沿海城市参与海洋治理提供制度化协作城市实践样本。
除此之外,《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等多项大会成果的发布,也为推动海洋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守护蓝色家园注入新动能。
在本次对话会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蓝色经济发展联盟正式启动,这推动了蓝色经济标准体系与最佳实践的区域互认,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会上,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全球秘书长吉诺·范比金宣布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成为宜可城会员。这不仅彰显了海洋城市在全球自然保护中的引领作用,也将为更多沿海和岛屿城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提供有力的示范。
有意思的是,在此次论坛上,腾讯开创“游戏流量反哺海洋生态、数字场景激活公众参与”的双向赋能范式,新发布的游戏《和平精英》“夏日海豚岛”版本产生的公益价值将直接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环保领域,为全球海洋环保提供“技术+公益+在地化”的实践范例。

智绘蔚蓝
纵览此次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的日程安排,涉海领域的产业合作创新发展是最强音,无论是在耕海牧渔、向海问药这些向海洋要资源造福全人类发展的领域,还是在解决人工智能在海洋产业应用的广阔前景,都让人无比期待。
创新,是人类深耕海洋不变的主题。以创新为核,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发展,正是西海岸的“拿手好戏”。
5月2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第13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9月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标志着我国北方重要铁矿石接卸枢纽实现能级再提升,将进一步放大董家口港区辐射带动能力,打开更新更大的海陆空间,助推港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
拥有世界最大的矿石、原油码头,世界一流的粮食码头枢纽中心;全国8.6%的铁矿石、12.6%的原油、17.8%的纸浆、52%的天然橡胶、60%的棉花经此集散;230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西海岸新区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港口资源。“升级”“刷新纪录”,这些关键词也总与山东港口青岛港相伴而行。

作为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领航者”,山东港口青岛港自主研发的A-TOS码头智能管控系统与A-ECS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成为刷新世界纪录的关键。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聚焦双系统协同,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升级算法与算力,持续提升码头作业效能,系统能在毫秒内从15万余场位中选出最优堆码位置,堆场翻倒率降低5.14%;AGV结合视觉感知等技术,运行间距缩2.6%、速度提3.6%,作业效率屡创新高。
不断创新突破,让坐拥前湾港、董家口港“双港口口岸”的新区有了拥抱全球发展机遇的坚定信心。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不断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快向‘新’而行,推动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说。
作为中国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不仅是“大国重器”的诞生地,更成为西海岸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今年上半年,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交付主机135台、248万马力,交付主机台套数和马力数同比增长12.5%和11.5%。
海洋装备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锻造“大国重器”,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正由“造壳”向“造芯”转变,也更能体现新区从“制造”向“智造”的跃进。
放眼新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6处,占全国总量的近1/10;建成“刺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等3处水产种业基地项目;青岛国信制药研发的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试验;山东港口青岛港构建全球首个港口信息模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全球高分辨率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1.0,气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中海潮公司“海镜”—海洋信息数字化实验室入选国家2024年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
无论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还是传统化工材料产业向海洋新材料产业焕新转型,抑或是涉海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都是新区在用创新绘就蓝图,不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强海的坚实步伐,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碧海含金
今年,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经过与中国建设银行多轮磋商,成功申请到1000万元“生态贷”授信。这笔特别的授信是以灵山岛生态产品价值为抵押标的,也是继成功创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完成灵山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青岛市首例海产品碳足迹核算后,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之举。
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灵山岛保护区2020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年排5668吨二氧化碳当量,森林碳汇7001吨二氧化碳当量,年自主负碳1333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经测算,灵山岛2022年生态产品总值达59474.45万元。灵山岛试点搭建的碳普惠信息平台通过实施碳积分兑换、碳减排激励等机制,引导居民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如今,灵山岛逐渐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减少岛内化石能源使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可再生能源加大开发力度,制定灵山岛车辆管理办法,严格控制燃油车数量,实现燃油车“零进岛”;完成家庭清洁能源取暖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太阳能路灯照明全岛全覆盖……
碧海含金。灵山岛像是新区广袤海洋上的一座灯塔,照耀着海洋绿色低碳发展的前行之路。我们也看到,良好的海洋生态真正蕴藏着巨量的财富等待人类挖掘采收。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秉持“生态养海、向海开放”理念,着力塑造特色,打造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美丽海岛,以生态治理夯实基础,以国际合作拓宽空间,将“西海岸方案”推向全世界。
2016年,青岛西海岸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拆除废弃养殖池、清理岸线137公里,修复滨海湿地200公顷,修建78公里蓝湾慢行系统,新增90余公顷滨海公园,灵山湾成为全国美丽海湾标杆。
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西海岸新区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通过系统治理、育强产业、做优品牌、创新机制,打通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绿色通道,以“陆海统筹、科技赋能、全民共治”的生态治理模式,为海洋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此外,深知品牌赋能提升价值的道理,青岛西海岸实施海洋渔业品牌培育工程,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9个区级以上知名渔业品牌,创新发布省内首个海洋渔业区域公用品牌“灵琅八鲜”,通过举办“耕海记”“海岛生活节”等活动,推动“渔业+文旅”融合,年接待研学超10万人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跃迁。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海洋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此次论坛的重要命题之一。在此次论坛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的国际交流平台上,来自全球的政要专家、行业领军积极探讨各方力量如何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西海岸力量。
携手未来
无论是创新还是可持续,都离不开科学统筹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正是坚持陆海统筹,通过科学规划、精准监管、制度创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青岛自贸片区,是新区发展海洋产业的高能级平台,为新区诸多创新举措提供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8月20日,装载26.7万吨进口原油的“新丽洋”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油港公司码头,经黄岛海关关员现场查检符合要求后,该轮即开始卸货、转运工作。“以往,进口原油需在海关实验室检测和合格评定后才能开始卸货转运。”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原波说,“现在海关取样后,油轮无须在码头等待检验结果即可办理提离手续开始卸货,太方便了。”
这得益于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青岛海关在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验放时间由2至3天缩减至半天,每船可节约各类费用200万元。
近年来,新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新区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凝聚全区海洋发展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组织召开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工委科海委会议,进一步增强海洋发展动力。
《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的实施意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的出台,为新区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产业能级,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区还创新设立首个国家级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有效畅通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也是新区向海深耕的成果。
新区也将全面展现改革开放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度对接国际组织和商协会,力促中外企业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最大限度释放合作潜能、共享论坛红利。
正如大会主题所讲: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相信此次论坛定能凝心聚力,携手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王丽平 实习生 闫新月 赵悦 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