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权益类资产 多家万亿级银行理财公司出手

2025-04-19 02:46:00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面对A股市场近一段时间的波动,多家万亿级银行理财公司表示,坚决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增持权益类资产,以市场化、专业化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理财机构积极布局指数化投资权益产品,是多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这既契合监管导向,也呼应客户需求和机构自身发展阶段。但总体来看,目前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较低。推动权益投资扩容,需要政策、产品、能力、认知四位一体协同发力。唯有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激励创新产品供给,增强机构投研管理能力,并提升投资者的长期视野,才能显著提升权益理财市场规模,助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集中推动资金入市

目前,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万亿元级理财公司宣布增持权益类资产。

中银理财近日公告表示,坚决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面对近期市场波动,中银理财迅速研判,在管理好产品整体风险的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权益类资产配置,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内需板块。下一阶段,中银理财还将通过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切实发挥国有大行全资子公司的市场先导者和稳定器作用。

作为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交银理财围绕“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持续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力度,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近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交银理财快速研判市场形势,在保持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不变的基础上,结合产品投资策略,通过直接投资或以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交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公司将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有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与此同时,浦银理财也表示,坚守长期投资理念,积极增持权益类资产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作为全国性银行理财子公司,浦银理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深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面对近期资本市场的波动,公司主动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力度,以实际行动为市场注入信心,为实体经济发展筑牢资本支撑,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

近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浦银理财根据市场研判和产品投资策略,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包括宽基指数、行业指数,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相关领域。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公司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估值合理性的判断,更彰显了浦银理财作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者的责任与信心。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表示积极布局指数化投资权益类产品。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银行理财机构加码指数化投资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政策导向与资产配置转型。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例如《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市场。此类政策为理财机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权益类比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受低利率环境和固收类资产收益持续下滑影响,理财产品收益面临压力,迫切需要向权益类资产寻求新的增厚渠道。指数化投资作为标准化、透明化的权益投资工具,顺应政策引导,有效承接了理财资金从固收向权益的流向。

“二是产品属性契合客户需求,银行理财客户普遍倾向于稳健投资,波动容忍度中等偏低。指数化投资具有显著的分散风险优势,通过持有大范围成分股,有效减弱单一标的的波动对组合的影响。”陆岷峰表示,ETF指数产品管理费率低,提升了产品长期净值表现。更重要的是,指数产品持仓信息透明,便于投资者实时了解风险敞口,进一步提升投资体验。这些特性恰好契合理财客户“理性、长期、价值”的投资需求。三是机构能力与业务战略的适配。当前多数理财公司在主动权益类投资、选股等方面尚处于提升阶段,短期内难以与传统公募及其他资管机构在主动管理领域正面竞争。指数化产品采用被动跟踪策略,降低了对主动管理经验和资源的依赖,便于理财机构快速切入权益市场。部分机构还以此为基础,逐步积累量化投资和增强型策略能力,为后续产品迭代和业务拓展打下基础。

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有望提升

华北地区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整体来看,目前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较低,仍主要以固收为主,这与银行的风险偏好及投研分析能力相关,但从大趋势看,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会提升。

普益标准相关人士表示,当前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较低,原因或与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多数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仍相对较低,投资多以追求稳健收益为主,对高波动性产品容忍度相对较低,因此,银行理财为迎合投资者需求,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相对保守。此外,自2024年以来,国际宏观环境仍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权益市场波动水平相对较大,所以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相对谨慎,在加码权益类投资时或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多数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的产品接受程度有限,机构仍需在风险匹配、投后管理、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二是,银行理财发行机构在权益市场投研方面相对薄弱,多数机构尚不具备成熟的权益投研体系,在风险控制、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难点,对其配置权益类资产形成一定限制。但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获取优质高息资产难度较大,多数固收类产品收益水平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因此理财公司或有加强权益投资倾向,通过拓宽投资范围寻找收益增长点,构建含权固收+产品增厚收益弹性,提升产品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此外,沪深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优化发行承销制度的安排,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上述新政意味着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方面,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获得了与公募基金的同等政策待遇。

陆岷峰表示,短期内打新、定增等投资策略的引入力度有望明显提升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但要实现根本性转变,仍需长期的能力建设和投资者行为引导。从原因上看,首先,政策创新:为理财资金参与权益配置打开新通道。随着证监会《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的发布,银行理财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被正式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这一举措从制度层面消除了理财资金参与一级市场的障碍,让银行理财享受和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显著降低了理财产品参与权益配置的交易门槛和运营成本。例如,原本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嵌套打新,其成本、效率均受制约。新规实施后,这类产品可自主高效参与新股申购与定增,有效激发机构布局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

“其次,收益结构优化:提升风险调整后回报。”陆岷峰表示,打新和定增策略本质上是通过一级市场的价格优势获取利润,近年数据显示,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较高,定增项目也普遍存在15%—20%的折价,为理财产品创造了稳健的超额收益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两类策略在全球资产配置中被验证为兼具高确定性与风险缓冲效果。例如,在理财产品底层配置高分红蓝筹股票组合的基础上,叠加打新、定增收益环节,可以显著提升整体业绩表现,兼顾稳健与弹性,吸引原本偏好低波动的客户转向权益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打新、定增策略为权益类理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但A股新股和定增项目每年规模有限,难以承载全部理财资金转向权益。此外,“还有政策调整、新股破发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策略的有效性也构成挑战。”陆岷峰表示,“理财产品流动性与底层资产锁定期的匹配问题,考验机构的资金运作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实现权益配置占比持续增长,还需稳步完善配套机制,坚守合规与风险底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