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猝死”一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哪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警惕!出现这些情况
千万别大意↓↓
注意!这类猝死占比高达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指的是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很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一般指急性发病后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非心源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主要包括肺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猝死为何“盯上”年轻人?
自查!这些习惯你有吗?
猝死的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更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压力大是导致猝死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饮食习惯:火锅、烧烤、
- 垃圾
食品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主食。高油、高脂、高盐食物摄入过多,再加上吸烟、酗酒等,都可能导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进而增加猝死风险。
睡眠习惯:睡眠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不少年轻人有熬夜的习惯。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冠心病、脑卒中和猝死的风险增加。
运动习惯:很多年轻人很少出门运动,肥胖随之而来,这也是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长时间久坐,还可能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若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也会导致猝死。此外,强负荷运动也可能导致年轻人猝死,大多数运动性猝死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如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
工作生活压力大:年轻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在心理情绪变化较大时,就可能出现冠脉应激反应,发生冠脉痉挛或者血管性水肿压迫冠状动脉,引起急性冠脉事件,导致猝死发生。
猝死前,身体会发出预警
千万别忽视
猝死虽起病急骤,危害巨大,但并非不可防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指出,81.3%的猝死者在事发前1周出现过预警症状。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猝死的预警,千万别忽视!
01
近期频繁出现胸闷
如近期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后可缓解,可能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此时,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进而形成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猝死。
02
频繁心慌
心慌通常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规律出现心率加快最常见的原因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多数心律失常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频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可能发展成室颤,若不能及时抢救,数分钟之内就可导致死亡。
03
持续的心动过缓
持续并伴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也可能是导致猝死的原因。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都有潜在的猝死风险。
04
不明原因的晕厥
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常见的心源性晕厥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应提高警惕,尽快查明原因。
05
无缘无故感到疲乏
排除剧烈运动、缺少睡眠或生病等因素,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时间疲惫、乏力,并伴有胸闷、水肿等,应警惕心肌病或心肌炎的可能。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年轻人,通常在感冒1~2周后出现疲乏、胸闷、乏力等症状,急性重症心肌炎易引起急性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
06
不明原因的胸痛
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都可能引起胸痛,均有诱发猝死的风险。如果不明原因地出现胸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胸痛原因。
07
眼前发黑或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或心房颤动患者。有些脑卒中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如迅速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一旦有眼前发黑、肢体麻木等脑卒中的表现,应立刻到医院就诊。
08
大汗淋漓
部分疾病发作前,如心肌梗死、低血糖等,身体某些部位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脚掌等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
一旦有人发生猝死
身边人要做到四个“尽早”
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在猝死发生后4~6分钟,若6分钟内不能得到及时抢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尽早呼救,拨打急救电话,检查患者意识、心跳和呼吸。
尽早心肺复苏,若患者没有意识、心跳和呼吸,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尽早除颤,大多数公共场所已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要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寻求他人帮助,尽早取到AED进行电除颤。
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待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
猝死进展急骤,很难提前预料。平时应保持生活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注意合理饮食,积极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态,防止暴怒及过重的心理压力;定期随访体检等。
来源:央视一套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