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连城
吸烟,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缭绕的烟雾,不仅危害自己的身体,也会影响旁人的健康。公共场合禁烟,无可非议,对此,多地已出台规定,多数人也持支持态度。
但打着禁烟的旗号,鸡蛋里挑骨头,似乎有些过于敏感了。比如,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里,有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来此参观时,会拍一张点烟的照片,对先生表达敬意。
然而,一位游客却似乎从中嗅出了一丝危险气息。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理由是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之嫌,并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
作为游客,孙女士对于景区自然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况且,禁烟宣传事关公共利益,扛着这杆大旗,其他人自然也不好说什么。吸烟有害健康,这的确是常识,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常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行为。
事发地是鲁迅纪念馆,引起争议的背景墙,是鲁迅经典的夹烟照。先生在世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这张照片有教唆吸烟之嫌。大部分游客来此拍照时,“给先生点烟”大概也只是表达敬意的方式。可以想见,在此事出现之前,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其实并不在烟上,而是先生表现出的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魄。
但一些敏感的质疑声,却有可能转移人们的关注点,甚至无意间带偏了节奏:舆情发酵之后,网民的注意力,一下从鲁迅先生的人品与风骨,集中到鲁迅是不是老烟枪以及该不该抽烟上,这种清奇的视角,恐怕会强化公众对抽烟的关注,客观上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多人的模仿。如此结果,恐怕也不是投诉者希望看到的吧。
众所周知,鲁迅喜欢抽烟,在他的文章中也时有流露。比如,《秋夜》中曾写道:“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觉》也曾写道:“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
如实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重要贡献与嗜好习惯,这本身就是纪念馆职责所在,用不着遮遮掩掩、挑挑拣拣。与其打着“禁烟”的旗号,用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给作古之人套上“金箍”,不如大方承认纪念鲁迅与宣传禁烟是两回事,一码归一码。毕竟,重要且正确的事,不只有宣传禁烟这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