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旸 赵俊杰 简军波
环球圆桌对话
编者按: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迎来建交50周年的中国与欧盟,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两大力量,如何夯实中欧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大的确定性?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陈 旸: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赵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增强战略互信,开辟共赢新局
陈 旸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中欧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走过了22年。时至今日,中欧关系已成长为世界上最举足轻重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影响力亦远超一般的双边范畴。
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那样,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逆流严重冲蚀国际秩序的堤坝,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增多。面对下一个50年,健康稳定、相向而行的中欧关系更显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欧之间经历了一些波折,而这一系列波折的源起,归根结底在于欧盟对华的战略定位发生了位移,损害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互信。一段时间以来,欧盟给对华政策设置了所谓的“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在一些人的推动下,后两项定位日益凸显,影响逐渐扩大,严重拖累了中欧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欧盟对华定位急需校正、纠偏,避免用“放大镜”来看问题,用“有色镜”来看政策,用“近视镜”来看分歧。只有始终锚定合作伙伴的战略定位,才能确保中欧关系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稳定发展。
事实上,中欧之间的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合作面要远胜过对立面。中欧作为世界上的两大力量,不存在地缘政治的历史纠葛与现实纷争,不存在根本的、难以化解的战略矛盾;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中欧有着高度重合的共同利益和极为相似的共同诉求;双方不断巩固战略互信是顺理成章的正当之选,也是维护和发展人类事业的正义之选。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尔虞我诈的竞博戏码频频上演,崇尚实力的丛林法则重新冒头,但我们一再以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表明,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中国长期始终如一的表现赢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尊重,也值得欧盟投下政治上的信任票。尽管中欧之间政治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但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建立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为双方建立政治互信提供了目标引领,也为双方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当前,华盛顿霸凌霸道挥舞关税大棒,破坏国际贸易秩序;肆无忌惮退群毁约,破坏全球治理的连贯性与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异想天开“并国”“买地”,破坏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在这般复杂严峻的情境下,中欧加强政治互信,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双方长远利益与国际秩序稳定的战略抉择。中欧作为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力量总和占世界三分之一强,中欧以政治互信为基础,涵养经济共识,协调贸易政策,便能有效抵制美国不合理的关税壁垒,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欧洲向来是多边主义倡导者,中国矢志不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欧强化政治互信,可共同发声捍卫联合国核心地位,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治理议题上合作并进,可以做实多边机制内涵,使其不被单边霸凌侵蚀。中欧远隔万里,但欧洲安全稳定关乎地区平衡,中国周边局势亦牵涉欧亚大陆整体安宁,双方增进政治互信,欧洲摒弃跟随冷战思维旧路,尊重中国的利益关切,中方坚决捍卫主权同时重视欧合理诉求,双方能在安全防务层面展开务实交流,分享反恐、网络安全经验,在维和、地区热点斡旋方面提供方案,互鉴互补,为世界安全稳定注入正能量。
诚然,中欧加强战略互信之路并非坦途,制度差异、历史遗留问题或会引发一些摩擦,但相较霸权主义极限施压的威胁,中欧完全可以秉持求同存异智慧,以政治互信为盾,以合作举措为矛,在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中开辟共赢新局。
夯实文明交流互鉴基石,中欧关系走得更快更稳
赵俊杰
时值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高层互致贺电。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双方要总结中欧关系发展经验,深化战略沟通,增进理解互信。回顾50年来中欧交往的历程,深化战略沟通不仅仅包括政治对话、经贸及科技合作,更涵盖双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只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沟通理解、增信释疑,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方能名副其实、稳步前行。
当前,中美欧大三边关系错综复杂,尤其中美全方位角力进入新阶段。在风雷激荡的关键时期,中方增进与欧盟的政治互信,深化战略沟通尤为重要。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分析,美国称霸全球既倚仗经济、科技和军事硬实力,也离不开政治、文化及价值观软实力。循此逻辑,中欧深化战略沟通与合作,也离不开软实力的充分运用。
回看中欧关系50年来的发展经历,欧美总有一些政客别有用心地借机炮制各种“中国威胁论”,竭力“妖魔化”中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欧关系的深化及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只有夯实中欧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石,未来的中欧关系才会走得更快更稳。为此,需要中欧双方共同发力,在社会文化交往方面探索前行。
首先,两大文明互鉴,就是要让中欧政治家和民众熟知中欧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共性及差异性,意识到文明交流互鉴、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领导人及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优势,我们从中学习借鉴了包括科学管理在内的不少合理因素。相反,欧洲一些政客和民众却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对中国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的发展模式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感到焦虑,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误解。
要消弭分歧和误解,最好的良策就是深化中欧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真正做到民心相通。从2010年创设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到2012年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再到2018年举办“中国—欧盟旅游年”,类似的文明对话、文化旅游,持续引领中欧社会文化交往并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有超过200所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在欧洲扎根,中欧人员往来超过1500万人次。
其次,民间交往、学术交流和大众旅游是中欧关系深入发展的文化纽带,只有中欧普通民众经常往来、接触和交流,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心心相通。这有助于抵消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抹黑渲染,更有助于消除西方民众对华所持的负面认知。如今,中国政府对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民众采取来华免签的政策,促使更多的欧洲民众到中国旅游,他们对华态度和认知正出现改变。
最后,重视中欧文化交往中多媒体传播效应,通过新媒体及全新传播方式,尽量消除传统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偏见,让更多的西方民众、特别是青年充分了解中国,向其传播中欧友好交往、文明互鉴互学的正能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西方国家各政党在政治竞选中对本国青年选民的争夺十分激烈。欧洲国家政治光谱出现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认知的影响。欧洲上年纪的民众相对比较保守,其接受新鲜事物及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他们对中国持有的偏见一时半会难以消除。相反,欧洲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及电竞等新传媒,能够充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中欧关系的发展脉络。因此,我们在同欧洲民众打交道时,应了解欧洲青年对华有什么认知或需求,尽量与他们沟通,并通过青年创业、网络合作、精英论坛、访华游学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让欧洲青年对当代中国有一个崭新的认识,这对未来中欧关系的深化相当重要。
中欧经贸关系应实现利益互嵌的相互依赖
简军波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欧关系正发生新的变化和调整。譬如,双方在解决中国输欧电动车关税问题上已达成新的共识,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等等。这些迹象表明,包括中欧经贸领域在内的中欧关系有进一步改善的迹象。
就中欧经贸关系而言,当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欧是全球主要开放经济体,是共同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天然伙伴。从利益上看,美国挑起关税战使中欧有动力加强彼此经贸联系。尽管目前美国对欧实施有期限关税豁免,但未来是否豁免取决于欧洲对美方的妥协与退让程度。考虑到欧洲对美巨大顺差,未来欧洲以妥协来满足美国诉求的可能性较低,预计美欧间关税矛盾会长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中欧相互借助对方市场,增加彼此投资和贸易往来以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是合理且必要的选择。
从战略上看,跨大西洋关系受损,欧洲有调整和改善对华关系的必要性。目前欧美在防务、价值观、经贸甚至领土主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乃至冲突,跨大西洋关系向下的势头难以短期内逆转。对此,欧洲正积极寻求战略自主,开拓与第三方经贸和政治关系,其中就包括拓展与中国市场联系以对冲美国影响。
中欧经贸合作要行稳致远,当然也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隐忧。第一,欧洲部分国家对美政策存在机会主义色彩。尽管欧美关系发生了变化,但目前欧洲内不同国家、政党、产业、经济部门和利益群体对美立场存在差异,有些力量对美国存在一定幻想,希望未来华盛顿能放弃对欧关税战,部分政客甚至期待通过损害中欧关系换取美方对欧经贸“优待”。从宏观角度看,欧洲在安全上对美高度依赖,经济上美国是欧洲最大投资和贸易伙伴,尤其是欧洲最大顺差来源,因此不少欧洲人期待美欧经贸关系能免于贸易战冲击,在对美关系处理上采取两面立场。
第二,中欧在少数领域存在竞争,可能被一些人利用。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持续升级,中欧经贸中的竞争性在一些领域有所上升。在欧洲一些政客看来,基于双方制度差异,目前竞争存在所谓“不公平问题”。因此,欧洲一些人借追求所谓“公平的竞争”,将一个纯粹经贸问题演变成了政治问题。
第三,安全问题泛化须引起警惕。欧洲一些国家目前过度追求“对华经贸关系安全化”,以“去风险”政策加以应对。正因为不断将安全问题泛化,中欧间正常经贸关系被置于“安全棱镜”下处理,这对中欧正常经贸关系将带来长期困扰。
笔者认为,当前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稳定发展需要拓展新思路。
首先,在多边主义层面共同维护经济自由化的权威和理念共识。美国掀起的经济保护主义狂潮是对全球经济互联互通、互利共融理念与行动的粗暴和愚蠢地攻击,不符合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根本上抵制这一不良思潮,中欧应在国际多边场合共同维护经济自由主义和对外开放思想的权威,维护世贸组织权威。
其次,中欧应求同存异,在双边和国际层面践行经济自由化原则。在双边层面,双方应继续推动扩大针对对方的开放程度,积极寻求“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落地,推动双方朝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同时,双方可寻求在第三方市场的产业链联结。比如,欧盟与东盟也在进行自贸谈判,由此东盟可成为中欧经贸交流的“代理”,促进中欧产业链在第三方的联结。这意味着中欧可通过“地区间主义”安排,既满足欧洲“去风险”诉求,也能实现新的中欧经贸合作与新的全球化发展。
最后,中欧经贸关系应寻求从一般相互依赖,走向更深刻的基于利益互嵌的相互依赖。后者意味着中欧相互依赖,并非简单的对最终商品、特定产业链或市场的依赖,而是通过相互投资和对共同产品或产业链的各自贡献来实现利益互嵌,摆脱单向度脆弱依赖关系,实现真正利益共享的相互依赖,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之计。▲